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
作者 | 李水青
編輯 | 心緣
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續近三年,互聯網領域最受益的行業是什么?
在線辦公一定榜上有名,其中,在線會議應用風頭最盛。
2020年隨著海外云會議公司Zoom大火,日活用戶從千萬到2億、股價一度飛漲數倍,國內也群雄并起,騰訊會議、字節飛書、阿里釘釘、華為WeLink、百度如流等迎來了一場近三年鏖戰。

Zoom公司在新冠疫情發生后的股價漲勢
現在,這場戰爭已勝負初顯。
就在近日,一位視頻會議領域的專業人士告訴智東西:“當下云會議市場機會窗已經過去,騰訊之外很難有其他品牌再有機會?!?/p>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1年底,騰訊會議用戶參會次數超過40億次,覆蓋國家和地區超過220個,位居云會議行業第一;反觀最易與之直接對標的華為WeLink,最近的數據是2020年2月WeLink和會議服務用戶數超100萬,更多進展不詳。
上個月,騰訊會議Rooms——騰訊專為會議室打造的軟件系統,在華為WeLink的眼皮子底下打入華為IdeaHub在線會議平板的系統層,標志最大的傳統視頻會議龍頭已經接納云會議新貴的新秩序。
而在2020年WeLink團隊的座談會上,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高喊:“WeLink的戰略機會窗已經出現,我們要撲上去,撕開它,縱向發展,橫向擴張?!蹦悴坏貌慌宸袄辖比握堑难酃?,但打下這片江山,得看對手是誰。
經過近三年疫情期間的混戰,騰訊會議已經奪得這一窗口期的戰爭勝利。
不僅是華為WeLink,其他承載云會議能力的知名產品如字節飛書、阿里釘釘、百度如流等都難以在這一領域與之匹敵。
那么騰訊云是如何成為最后贏家的?當下云會議的秩序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下一步,云計算巨頭圍繞云會議又會講出什么樣的新故事?
我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一、擴張:“廣交朋友”的騰訊會議,悶聲的華為云
擁有華為Ideahub企業智慧屏的用戶可能發現,近日,打開智慧屏點擊“快速會議”,竟能接入騰訊會議的視頻會議界面——不要驚訝,這是兩大視頻會議巨頭合作的新模式。
騰訊會議官方媒體在傳播文案中這樣談及本次合作:“華為IdeaHub具有專業的硬件編碼能力,讓騰訊會議Rooms安卓版體驗更流暢;與華為IdeaHub底層硬件加速能力深度適配,實現超低書寫時延;去華為IdeaHub應用商城,下載騰訊會議Rooms,還能享受免費試用三個月體驗?!?/p>
企業跨軟硬件生態合作本是常事,但當對象變為華為和騰訊,且賽道事關企業市場,事情就變得沒那么簡單了。
眾所周知,華為是傳統(硬件)視頻會議市場的“老炮”,多年穩居市場第一。
隨著2003年H.264,也就是AVC(Advanced Video Coding,高級視頻編碼)視頻編解碼標準的推出,視頻壓縮、存儲、處理的能力突飛猛進,視頻通話進入公檢法司等政務市場及大公司。作為H.264的主要貢獻者華為也率先布局視頻會議領域。華為IdeaHub是其在2021年春季面向企業辦公需求發布的智能平板硬件產品,WeLink是其在2019年12月26日基于華為近20萬員工自用視頻會議軟件開放的軟件產品。
騰訊是2019年底才搭著云計算順風車,正式入局視頻會議的后來者。
2019年12月底,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在騰訊大廈約見了幾家媒體,一個星期后的12月25日騰訊會議就要面世。2010年云計算推廣以來,云會議已被Zoom等先行者探路多年,全新的SVC(Scalable Video Coding,可擴展視頻編碼)讓網絡狀態不夠好的用戶也能夠實現基本的視頻通話。騰訊會議入局時,國內云會議市場已經被Zoom、思科WebEx、好視通等玩家占領。
但騰訊會議還是后來居上,占據了國內云會議第一把交椅。2億用戶、40億次參會次數、220個國家和地區,截2021年底騰訊會議的多項指標拿下全國第一。羅技、MAXHUB、newline、億聯等30家硬件廠商都已是騰訊會議的合作伙伴,其生態朋友圈當時已擴容到100家伙伴。
反觀創立時間僅僅相差一天,在所有同類產品中與騰訊會議直接對標的華為WeLink,已被甩得較遠。除了在2020年2月WeLink和會議服務用戶數超100萬,沒有釋放更多里程碑事跡。實際上,除了華為WeLink,承載云會議能力的字節飛書、阿里釘釘、百度如流都對這一市場加大馬力,但都難以追上騰訊會議的擴張速度。
表面上是云會議產品競賽的暗流涌動,實際上是云計算巨頭擴大戰爭的突出體現。
就拿華為云和騰訊云來說,在云計算領域國內第二寶座是誰的一直沒有定論。根據Canalys、IDC等多家調查機構數據,華為云和騰訊云在云計算市場份額基本持平,在16%左右動態變化,上面還有多年穩居市場第一的阿里云。
如何在激烈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隨著云計算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市場相對固化,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成為云計算巨頭新的角逐之地,今年云計算巨頭紛紛宣布將資源傾斜至此。云會議恰是PaaS、SaaS首批角逐戰場,這就好像兩年半之前云巨頭們畫了一個賽場圈子,現在,戰局勝負已初見分曉。
就在近日,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接受采訪時談道:“市場沒那么成熟的時候,才是PaaS和SaaS市場最好的入局時間,要比競爭對手更早布局,找到新的需求點。今天我們的SaaS跟PaaS的能力,很多是五年前(甚至更久)播下的種子——比如騰訊會議,至少是四年前就已經啟動,騰訊文檔、騰訊企點就更早了,一開始,他們在內部甚至都沒太多人關注?!?/p>
言語之意,正是騰訊會議這顆棋子已經成為騰訊云趕超對手的一把殺手锏。
而騰訊會議與企業微信、騰訊文檔等平臺走向進一步內融,即實現企業服務能力整合,這或許成為令華為云等對手更加恐懼的變量。
二、內融:騰訊向企業市場火力全開,不是華為們想避開就避開
2020年2月,任正非與WeLink團隊召開座談上高呼WeLink的戰略機會窗已經出現,新團隊要撲上去,撕開它。但同時,任正非明確指出,華為要避免和BAT的正面競爭。
任正非高呼:“WeLink從企業辦公場景、2B這個業務做起,我認為是可以的。因為互聯網已經經營了十多年,C端市場幾乎全覆蓋了,我們不要和BAT正面競爭。企業對安全性的要求要重過私人對安全性要求,企業要求高可靠。這個是我們的強項,是BAT的弱項。我們要堅持面向中大企業和政府組織,這就是和BAT不同的地方,我們要殺出一條不同的路來?!?/p>
然而,華為WeLink是殺出來了,卻沒能避開BAT的追擊。
2022年1月,騰訊會議宣布與企業微信、騰訊文檔三款產品正式打通。這意味著企業微信上1000多萬家真實的企業和組織,可以無縫發起騰訊會議。
這才是真正讓華為云等玩家恐懼的事情。實際上,早在2021年7月,騰訊會議的幾十個員工就低調地來到成都企業微信團隊,和他們一起開啟了長達半年的共同研發,開發內部打通功能。三者打通后,用戶可從企業微信主頁、工作臺、群聊等多入口一鍵進入新版文檔與會議,操作更方便,協同體驗更流暢。
至此,當騰訊把散落在各個事業部的企業服務效率工具放在一個盒子里,大家才發現騰訊會議最初的定位就不是消費者市場,而是企業級市場。
回顧騰訊會議誕生之初可以說毫不起眼,人們甚至不覺得它與微信視頻通話有什么差異化。
2019年12月騰訊會議推出之時,眾多媒體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什么市場是有這么多視頻會議軟件,騰訊還要做?市場機會在哪?
面對媒體蜂擁提問的騰訊云副總裁、騰訊會議負責人吳祖榕只面帶微笑,寥寥數語作答。吳祖榕于2018年加入騰訊多媒體實驗室,彼時就有“會服小吳”的外號。因為只要公司內部遇到開會故障,第一時間都會想到要找吳祖榕團隊解決。團隊首先做了一款無線投屏產品,替代了連接繁瑣的有線設備。在這款產品做成后,大約6個人的團隊開始做騰訊會議,2019年順理成章地推出一款可推廣的產品。

但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促使騰訊會議之后的200多天里不斷增長,用戶數很快突破1億人,到2021年底這個數字成了2億人,幾乎用過視頻會議的人都用過騰訊會議。
“很多企業購買騰訊會議企業版的原因,是公司員工習慣了用騰訊會議的免費版,這相當于C端體驗加速了B端的采購行為?!彬v訊會議產品中心總經理錢敏在2021年12月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湯道生在近期采訪中則進一步談到了騰訊會議快速內融外擴的背后邏輯:“C 端產品能力、運營經驗和流量優勢,讓騰訊在 B 端有著天然助力,諸如PaaS層的音視頻通訊能力,SaaS 層的騰訊會議、騰訊文檔、企點CRM等產品,騰訊在業內均有亮眼表現?!?/p>
這種C2B模式還有著層層迭代的波紋效應。湯道生舉例談到:“像招聘場景,一開始可能用戶只采購了會議產品,但后面我們就能發現客戶在賬號連接、數據安全、大數據分析、研發工具、電子簽名等方面的需求,就可以提供相應產品?!?/p>
可以看到,騰訊會議是騰訊布局產業互聯網藍圖之初,就果斷邁出的重要一步。
直到今天,騰訊會議背后暗藏的野心終于浮現,讓其他競爭對手難以追趕。
就從產品體驗來看,拿視頻會議虛擬背景一功能來說,該功能允許用戶在視頻會議中人形自動摳出,把居家私人環境背景替換為辦公或戶外場景,騰訊會議的這一功能十分好用因此被廣泛應用。然而,但同行的平臺中卻會出現摳圖不順暢、背景加載不出來等問題。
說白了,云會議市場“馬太效應”明顯,時間和用戶壁壘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技術壁壘。
縱觀云會議市場,騰訊會議已經取得了絕對優勢地位。隨著云會議市場機會窗過去,騰訊之外很難有其他品牌再有機會。不僅是華為云WeLink,還有包含云會議能力的阿里釘釘、字節飛書、百度如流等,都難以與之匹敵。
即便如此,云計算巨頭們依然對云會議市場不放松,為什么呢?
從大環境來看,政企數字化轉型大趨勢明顯,PaaS、SaaS成為云計算技術落地政企千行百業市場的主要方式。根據Gartner數據,在全球市場“IaaS+PaaS+SaaS”總體支出中,PaaS+SaaS占72.1%,但在國內這一數字僅為29.9%。這一市場空間巨大。就在近日,華為云、騰訊云,以及云計算市場份額第一的阿里云都明確將加大資源傾斜至SaaS、PaaS。
云會議可以說是巨頭們紛紛親自入局PaaS、SaaS的第一戰場,是協同辦公市場乃至萬億政企數字化轉型市場的重要切入口。
小小云會議產品不足為懼,令云計算巨頭恐懼的是在未來的云計算戰場中失去排位。
從本階段的戰斗結果來看,只有騰訊會議真正完成了規?;臄U張和內部能力的整合。
三、登頂:協同辦公戰事初起,騰訊會議能避開“Zoom陷阱”?
在深圳騰訊大廈的25樓,騰訊會議實驗室每天有很多排隊認證的硬件產品,為此,他們還不得不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初篩。
在此前的幾年里,騰訊會議已經和Newline、億聯、寶利通、羅技等行業頭部玩家建立了合作關系,“朋友圈”企業伙伴超百家。此外,自2021年12月起,騰訊會議開始和軟件公司達成合作,第一家伙伴印象筆記已能與騰訊會議無縫遷移,讓用戶邊開會邊做筆記。
生態“朋友圈”的話語權已經在體現。
來自視頻會議領域的業內人士告訴智東西,當所有同行都在搭載騰訊會議Rooms時,不搭載的華為IdeaHub產品就有了明顯短板。當下視頻會議“吸金”的市場還是在硬件,華為IdeaHub團隊加入騰訊會議生態是為了賺錢,在前者看來也是擴大了自己的生態;但這肯定不利于華為WeLink的推廣,華為云尷尬但也無可奈何。
當下,騰訊會議已經在第一階段的角逐中摘得桂冠。而隨著騰訊會議與企業微信、騰訊文檔等整合,其也有望與華為WeLink、阿里釘釘、字節飛書、百度如流等競品展開新一輪升維戰。
但對這一市場來說,完成用戶市場擴張還只是第一步,如何進一步深入企業級市場獲得商業化成功是幾位玩家下一步的重要議題。
邁不過這道坎,就不算獲得云會議市場的勝利,國際知名云視頻會議企業Zoom就是前車之鑒。
Zoom創立于2011年,是思科WebEx前工程副總裁自立門戶創立,于2019年登陸納斯達克,2020年疫情期間股價最高上漲達10倍達539美元,連英國首相都通過Zoom與官員進行會議,在國內甚至有華為員工在WeLink創立后都還用著Zoom視頻會議工具。
開篇我們提到Zoom在疫情初期股價暴漲,這只是Zoom故事的上半場,下半場難免令人唏噓。僅僅過去1年多時間,Zoom的股價如今卻跌回110美元。究其背后原因,就是企業市場滲透和商業化能力成問題。

11年前,Zoom輕輕一躍,劃開了一條云視訊新時代的“銀河”,將云玩家和傳統硬件玩家劃在了時代兩邊。但當Zoom從起家的C端市場進入傳統硬件玩家擅長的2B領域,渠道不足、服務跟不上、付費黏度不強等問題都接連出現。
作為國內的云視訊巨頭,騰訊會議的商業化能力也依然不明顯。
實際上,騰訊會議創立之初就有了付費功能。騰訊會議向300人以下會議免費,300人以上公司開企業員工大會、或是大型培訓、論壇峰會等超過300人接入需求時,需要付費使用。在過去的一年里,騰訊會議已經服務了很多頭部公司,金融路演、零售、教育、醫療、公檢法司,具體公司如貝殼、可口可樂、中交建、小紅書等。
但來自視頻會議的業內人士告訴我們,面向企業市場,很多客戶也在尋找騰訊云會議私有化部署的機會,但騰訊會議團隊對項目化模式卻不太適應。在領悟客戶個性化需求、運維服務等方面缺乏經驗,這是互聯網企業在面臨To B落地時難以避免的“水土不服”。
不過,吳祖榕在去年底被問及商業化進展時曾說,其實公司對他們并沒有做商業化具體要求,大家最關心的,是騰訊會議如何與企業微信、文檔形成聯動和合力。
“我們在短期內不只是看收入規模,而是看它是不是在個別賽道能夠持續累積,這些業務跑得慢一點,但它是很穩的。美國市場很多To B上市公司都這樣——切中一個痛點的好產品,就能造就一家百億美金估值的公司,業務模式也很健康?!睖郎诮战邮懿稍L談及PaaS、SaaS發展時這樣說道。
結語:云計算競賽新階段,云會議成新戰場入口
當2019年底騰訊、華為、阿里、百度、字節等不約而同地推出自己的視頻會議軟件時,他們可能并沒有意識到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將帶來這個市場的快速擴張。而后,騰訊會議抓住了這個機遇成為市場的寡頭,其他幾家視頻會議平臺的擴張規模也不明顯。
有人說,云會議窗口期一過,很難有人再沖擊騰訊云的地位。騰訊會議無疑正在憑借軟件能力重新定義“誰來用視頻會議”、“視頻會議是什么樣的”、“視頻會議如何影響業務”這些問題的答案。
但我們認為,云會議作為云計算競賽的子戰場,也是PaaS、SaaS新競賽的主戰場,戰事才剛剛開始。這既是一件需要內部企業服務產品矩陣整合的事情,也是一個關于外部生態擴張的運動,而后,也將是一個AI、視訊、大數據技術變現的新故事。云視頻會議戰事或許已經進入中場,但以此為入口的協同辦公市場競賽可能才剛剛開始。